本帖最后由 余之舰 于 2014-5-7 09:44 编辑
: G4 v8 J U# p
* ]& P, j9 i$ \$ R$ l, K 再读“口吻”,想再啰嗦几句,请老耿老师和大家指正。
8 V6 [* n( m6 W# `# G C
2 Z* E9 y' U( y; x( v6 I# {: r “口吻”,词典上解释的是“说话时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例如“调侃的口吻、玩笑的口吻”。也有“口音”“腔调”之意,如“一听就知道,老耿是陕西口吻”。”
1 m. u! b0 e' O7 ?' \- h5 J+ Q G 其实,“口吻”和“口气”“语气”应该是同义词、或近义词。 一个人说话的口吻、口气、语气,也体现这个人对所表述内容的思想感情、看法和态度。它是内在情感支配下的外在语言或声音形式,内在的喜怒哀乐,通过声音大小、语速快慢、长句短句等形式表现出来。是内在情感与外在形式的结合体。
$ Z, `5 B/ z! W, ^ 不仅说话有“口吻”,作文也有“口吻”。中国的汉字风韵独具、博大精深,每个字词本身都富有感情、富有色彩、体现声音,体现强弱等等,鲁迅曾评价汉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每个字词的本身就自带有一定的“口吻”和“语气”。 某种程度上,“口吻”体现的就是说话者、写作者的性情、风格和特色。2 K7 M, a7 Y8 Y
在公文中,不仅是“讲话”“发言”“汇报”等需要口头表达的材料要讲究口吻,而是所有的公文材料都要讲究“口吻”,或命令、或陈述、或说明、或论述,是谦恭、是幽默、是调侃、是庄重,等等,不同的文种、不同的语境都需要有不同的“口吻”。可见,公文的“口吻”学问甚大,是篇大文章,需要在具体写作实践中加以揣摩和领会。
# k+ U; F- V9 l% t9 `; k2 R
3 j4 h/ Y/ E& _9 {8 _6 Y/ f( R- y7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