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三河子 于 2014-3-1 22:08 编辑
0 V2 ?" l+ p- E2 E7 `7 s! r" ?2 r1 z) v3 i+ v: Z3 p. Y0 r
许多人觉得,古龙的风格很易学。因为一个普通读者读古龙,乍看之下,不会觉得他有金庸或梁羽生那么厚的功底——你可以轻松从金庸书里读出他喜欢《水浒》、熟稔《红楼》,他对希腊戏剧、莎士比亚、大仲马、《三言二拍》、《史记》、诗词歌赋等无数东西,都烂熟于心。而古龙,乍看只能说,这位对诗挺熟,尤其体现在人名儿上,比如白玉京,比如叶孤城。2 o2 W$ l: J& ?0 O
但稍微看看他的随笔或评述,就会发现,这厮对福楼拜、海明威、杰克伦敦这些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大人物,了如指掌;尤其是后两位,他许多作品里会出现一些类似的手法。在若干篇宣言般的文章里,他都会赞许这两位。至于日本剑侠作家如柴田炼三郎等,古龙更是熟到可以随心所欲化用的地步。最后,他比我们绝大多数人想像中,都更熟悉金庸。9 K- E( r5 ?" t+ a
原话是:我自己在开始武侠小说时,就几乎是在拼合模仿金庸先生,写了十年后,在写《名剑风流》、《绝代双骄》时,还是在模仿金庸先生。我相信武侠小说作家中,和我同样情况的人并不少。这一点金庸先生也无疑是值得骄傲的。
8 g9 E- `% `3 N1 a! d+ Q3 E7 [ 所以,世上那么多人觉得古龙易写,而终于世上也只有一个古龙的原因,就是这个:这个疑似好酒散懒的浪子,读的书比我们想像中多得多。许多人,只看了几册古龙,就仿着他路数写,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说到底,终是不读书之过。/ K/ F: S: O6 e3 h( v
被误解的小说家,不只古龙一个。我第一次知道巴尔加斯•略萨,是通过莫言的《红高粱》,余占螯父子处理尸体时,作者自注提了一句;而《四十一炮》的后记里,我又看到他对君特•格拉斯的一段评价。余华三十来岁时,写了许多极有洞察力的散文,主要关于音乐和小说,显见他对博尔赫斯、福克纳、霍桑、川端康成们,极有心得。王小波作品里零星出现的名字,比如莫迪阿诺、马尔库塞、杜拉斯、昆德拉、卡尔维诺们,就够我一一收罗了。海明威20世纪20年代在巴黎的阅读量极其可怖,那段时间,他上到对陀、托、荷马,近到舍伍德•安德森们,几乎滚瓜烂熟。
6 v: o7 T" B; U) u& d 当然,许多人很容易被糊弄,被莫言小说里反复出现的高密农村,或是余华的许三观、福贵和刘镇李光头,或是王小波的王二及陈清扬、小孙这些没谱青年,或是海明威那些渔夫、猎人和到处溜达的尼克•亚当斯们欺骗,以为这些小说家们,也仅仅是小说家而已,而忽视了他们都有文艺评论家们的敏感和天分。比方说,像王朔这样,把无知者无畏贴脸上到处耍的,随手列一小说书单,都能让人瞠目结舌。早80年代,他那些吐槽全世界的论述,已经把他磅礴的阅读量给透了底——简单说吧,这伙人的阅读量和读书见识,远超过我们的想像。只是大多数时候,人家不露出来而已。) j, f% Q. E: n1 R8 H1 I4 P# m. G
贾宝玉这样好逸恶劳的纨绔子弟,谁都想找机会给他上一课。贾政带他看大观园,见宝玉喜欢“有凤来仪”胜过“稻香村”,觉得他觉悟不高,立刻发作:“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终是不读书之过!”$ f9 F( V0 ~7 T; f1 A/ _+ Z
然而宝玉那死孩子,振振有词,说田庄是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还说什么:“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之后挨揍,也是活该。
# ?4 Y2 t% t3 P0 Z5 A 但这事上,可见这小畜生歪理一大片,春风吹又生。妙在这孽障,左一个不读书,右一个不用心,可是引用诗词歌赋,信手拈来。给丫鬟起名字,张嘴就是“花气袭人知昼暖”,唱歌行令,随手就是唐乐府里“雨打梨花深闭门”。薛宝钗跟他一样,满嘴里都说不读书,唱个《寄生草》、听个《牡丹亭》,都是张嘴就来。说不读书,偏读得满肚子书。老爹贾政,被他硬生生呛得说不出话来,咳,终是不读书之过。
* [6 h7 ]7 V# H9 k& w7 x+ g' }6 c, E 以前说过,贾宝玉爱杜撰这事,和苏轼有点像——苏轼当年考试写文章,杜撰了个典故,被梅圣俞问起,就说“意其如此”。这事常用来佐证苏轼天马行空,信手拈来,别出机杼,不拘一格。但这玩意,不是凭空而来。他自吹《汉书》就抄过三遍——哪怕打些折扣,这也很恐怖。关于苏轼的积累量,有这样一个故事。当初,苏轼黄州回朝后,去做翰林学士知制诰,写圣旨,凡八百余道。圣旨这玩意,常要引古之经典,以姿润色。常见格式如:朕听荀子说,张佳玮打起架来,不是螃蟹的对手。蟹犹如此,人何以堪?今特赐尔螃蟹八百只,卿其勉之——类似引语,可都是不能错的。苏轼之后,洪迈接了这职位,每天写天子诏书。洪迈也是大有才学之人,有一天刷完二十余道诏书,闲了,去庭院散步,遇到个八十来岁的老仆。
$ N1 Q I0 B4 [/ @5 `- i" O 老仆:“听说今天文书多,学士一定很劳神。”9 X; {6 z% i6 I+ Y* X& d
洪迈颇自得:“今儿写了二十来道呢!”
& c" E. W2 y, ^, M3 @) C7 Y" m. f/ i/ u 老仆:“学士才思敏捷,真不多见。”
( c) x3 P8 R( Y* N% D9 j) B$ z, x/ O 洪迈得意了:“苏轼苏学士想来也就这速度了吧?”2 t. f( ^' X- s+ Y) f; W. ?
老仆:“苏学士速度也不过如此,但他从来不用查书。”
; @" N" v4 `1 m8 u 洪迈赧然,后来跟别人说这事就自嘲:“人不可自傲,那时如果有地缝,我就钻了!”
1 W. C& h: ~" i0 O7 S# `% A 咳,说到底,终是不读书之过。( r" ^: Y; u* Q+ j- H% v9 u
傅雷先生除了翻译和给儿子写信,还写些别的。比如,译完《贝多芬传》,他自己私人给补了贝多芬作品全赏析;不论其艺术价值,文字本身就辞气慷慨,很是动人。他自己,22岁上,就写了很见功力的塞尚评传。35岁上,他能使文言文(当然,这是许多老派学人的功底)写一个黄宾虹问答集,兼谈中国古来画艺。49岁上,他自己在一个文章里认为,自己学问修养不足,终究是读书少了,云云。说到最后,就开始自叹了:哎,终是不读书之过。
6 n$ J; j; t0 _- A* j: Z. W+ q4 I8 f 前段儿被人问起,说爱因斯坦大神都有语录了:“人在一定岁数后,阅读过多反而影响创造性”——原话:Reading, after a certain age, diverts the mind too much from its creative pursuits. Any man who reads too much and uses his own brain too little falls into lazy habits of thinking 。
0 N3 A: J4 c$ p1 C3 l" S8 X n! F 实际上,我们见过太多类似言论,无非是“读书太多,人都读木了”之类。只是爱因斯坦来说这话,显得格外霸气。
/ Y0 v- y: U( J; ?% s( w; T, q/ { 然而,就像相对论更适合研究高速、量子力学更适合琢磨微观,而解释身旁日常的事,还是牛顿经典力学比较好一个道理,爱因斯坦这话,其实只适合他、波尔、费曼、泡利那堆近光速的家伙们。人家就像洪七公打欧阳锋,各家各派已有招式都烂熟于胸,在琢磨新创世界体系了。跟我们这样,连世界是怎么回事都还摸不着门道的凡人,没多大关系。2 D8 E" E8 W x& F! k) u
套句现成句子,就可以这么说:以大多数人读书之少,还根本没资格影响到创造性、想像力之类的。3 C/ ]7 J1 n5 [: y; K2 `
这话说开了,其实很简单: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大大低估了大神们的阅读量。那些对多读书有微词的,若非骗子笨蛋,便是王朔或纳博科夫这样读多了书后撒娇耍个性的,要不然就是爱因斯坦这类读完了喜马拉雅山般浩繁paper的人,随口来句感叹,让那些一辈子读书不及枕头高的人,听了雀跃一番。我们绝大多数人在那里感叹天赋不足、创造不够什么的,其实都是幻觉。我们绝大多数人的问题,归结到最后,就是一懒、二拖、三不肯读书,如此而已。 , T5 ?; H7 N s8 ]$ m
3 }, b" m, c) l- V9 D$ l
(来源:张佳玮)
& ^! s0 V& @# f) y$ G; n
$ Z" ]! B! D* |/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