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作家笔下的评论能够纵横开拓、漫步古今、横越中外,围绕问题而不局限问题,形散而神不散;能够信手拈来、侃侃而谈、深刻又准确,能够放手云霞间,却又回收衣袖里,收放如此自由?而我们的写作总是内容太紧凑,视野太狭窄,目光却又太短浅,围绕一个问题纠缠不清,梳理不透,大家都明白的道理还反复咀嚼,直至味同嚼醋,形同鸡肋?7 D1 `% l2 M4 z4 p: }0 M9 F
% a4 G& M. E! ^ I. a 反反复复的思考,虽然没有思考透彻,但有一点方向大致是不错的。那就是对于一个问题的思考,不能把思维局限在这一个地方,需要放开思维,放飞思想,把天地之间类同、类似的规律、道理都进行思考,比较,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或说法是正确的。例如,《荀子劝学》中提到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用天地之间的事物来证明积少成多、积弱成强,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样一个道理。9 h" v) A- t+ n, U% X$ |5 ?
9 I% U. g/ u; v; n 但是这个问题还是没有思考透。有些作家写的不知所云,各种不同类、不类似的东西,也能套到一个文章中去。乍一看不知所云,毫无相通之处。但细细品读,却又觉得很有提的必要,读起来让自己的思维随之开阔,让自己似乎从狭窄的小胡同走入到宽阔的广场上,进而到大自然中的感觉。这又是为什么呢?9 U; f! e: N& ?0 ~' O0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