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信息文稿的写作技巧是一个复杂而精深的课题,它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琢磨提高,并不是讲几个要点就可以掌握的。因此,本书仅从党政信息文体的逻辑结构上,对信息文稿各要素的把握上,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常识和基本要求,希望能给信息工作者以启迪。
6 H4 I3 [7 w+ W1 v5 y l7 c
0 c+ T2 d3 D7 L. k2 |: z2 w(一)标题的写作技巧; ]5 S7 L2 M, g# D. X ?1 a
标题是对信息需求者提示和推荐信息正文的窗口。信息文稿标题的特点,除了同其它体裁的文章一样具有准确性、生动性之外,还有其独特之处。其一,它要以信息的具体事实的内容来命题,注重“体现内容”这一实效,而不象其它文体,如文学写作那样自由发挥的余地较大;其二,信息标题通常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要对信息内容中重要或需突出的要素进行完整表述,这与其它体裁的文章的做法也有很大差别。. i4 V! l @5 H! X
1.标题的种类
+ E6 V' m# Q. `6 }; R标题反映信息内容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既可以直述事实,又可以概括重点,还可以加以议论等等。在拟写标题的时候就要针对不同的信息内容,选择最适宜、最有力、最能突出信息内容的形式,因此,熟悉掌握信息标题的不同类型对于写好标题是非常重要的。/ a) d" x$ u, d
(1)直述内容型+ V9 v# k+ ?% q1 @! B; ?
直述内容型的标题,以告知信息需求者本篇文稿之最重要的内容为目的,具有吸引力和很强的导引作用。其具体做法是一语破的、不绕弯子,以最具体、最直接的事实呈现给读者,使之一目了然。直述内容型的标题多用于拟写含有单一信息的动态信息,而不适于内容复杂的信息。即不宜把这一形式的标题用于多项事实的罗列,使得标题过长,这样反而不利于表现信息内容的实质和引起读者的兴趣。直述内容型标题是信息文稿中最常用、占比例最大的类型。 - o3 {5 X" P7 \' n
5 N. N! z( L {- B" P
(2)概括归纳型
" d6 q5 k9 N- i6 Q) i; w! ]概括归纳型,是拟写信息标题常用的方式。它多用于综合信息,含有多方面内容、信息量较大的信息。其用语不象直述内容型标题那样具体,通常是概括性的省略语。例如《某某县护林防火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某某省计划生育工作有三忧》等等。这里“三忧”就是省略语,只有用这种概括归纳的手法,使标题反映出信息内容的诸方面,令读者从中了解事物的整体情况。
# i# J$ D* D. m; P/ B(3)评论建议型3 U) f* Z6 `& z N' B
评论建议型是把写作者本人对事实的评论、看法、意见或建议融入标题的形式。其突出特点是主观议论性语言多而叙述性语言较少。而且在标题中常直接用“建议……”等字眼。这样能够直接帮助领导了解正文的内容和观点。这一标题类型带有信息写作者明显的主观倾向性,因此要求写作者要深入调查,反复研究,慎重品评,以免给领导造成不准确甚至错误的引导。
. y) F- U, O7 [4 {* Z* X! v) x& L# M' Z8 Z
(4)题文承接型
; k5 A/ B1 ?. u' Y& @/ r题文承接型标题的显著特征是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第一句话,它与文章联系紧密,融为一体,成为信息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类型也是信息文稿写作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写作这类标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信息采用此类标题后,正文应直接承题而下,没有必要再重复一遍标题,许多写作者往往爱犯这一毛病,其实这样做不符合信息文稿标题简洁实用的原则;二是这一类型的标题并不能适应于所有信息稿件。就是说,不是任一信息文件的第一句话都可以作信息的标题,它必须适合作正文的前提或导语,是文章的一个有机部分,才能提炼、深化为信息的标题。
& V4 h# R# |/ T* t5 e9 I4 g题文承接型有一个特例,我们可以把它单独列出来叫做题文合一型标题,也就是我们常见的一句话信息。这一句话既可以看做信息的标题,也可以看作是信息的全文,它是精炼正文与标题完整反映信息内容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这类信息(或标题)也被称作标题信息或无标题信息。4 `" k" J* \+ t3 l7 B8 R
(5)趋势预测型
, L! ^& A# e6 K$ E W- F. \" j趋势预测型标题多用于预测型信息连续反映的动态型信息文稿。它重在对即将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发展趋势、走向作科学的预测,以其所特有的急迫性引起领导重视,以及时作出反应。这类信息标题的制作尤其要重视准确、客观、科学,不能由于信息写作者的错误判断而使领导误入歧途,造成损失。
0 r& ]) x9 |& ~# U3 J* ~' L; w! t# N+ w9 l) ?$ `
关于信息文体标题的分类,并不是泾谓分明的,有时候很难说某个标题就一定能归入上列某一类中,有可能它有上述两种或几种标题的特征,或者任何一种类型的特征都不明显,但只要这个标题完成了表达信息内容的任务和要求,就不失为一个好标题。2 Y5 ?! r& c" g8 @+ K1 x1 I
2.标题写作的要求
8 M+ L. Q( F1 s" N! T(1)题文一致" m+ y5 `/ Y8 e- F5 w3 g; f& K' ]7 s
标题是从信息内容中概括出来的,因此,一定要忠实于原文,做到题文相符。这是对标题制作的基本要求。它有两方面的含意。一是标题所叙述的事实要与信息内容一致,即二者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一致。可以选取某一事实或某一侧面作标题,但不能脱离信息事实的基本思想。特别要注意的是,信息标题的写作可以为了吸引读者而适当渲染,但决不能因此而夸大或缩小事实,耸人听闻。在内容一致方面,还要注意用词避免造成歧义。如,《某某村10户存万元》,本来要报道某村集体致富,出现了10家万元存款户,而执笔者如此“精炼”标题后让人误以为10户共存万元,与原义相去甚远。因此,在这一点上,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把事实交待清楚。二是标题的观点在信息中要有充分的事实依据。标题可以是写作者对事实的看法、评论,但这一论断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遵循从事实中提炼观点的原则。论据不足,即使这个论断是正确的,也会缺乏说服力甚至让人感到文不对题。这就要求写作者把下论断的主观性充分地与信息事实的客观相结合,对事实进行全面分析,同时对其中涉及的专业知识进行了解,再下论断。不能搞倾向性评论以至作出错误判断。 ' x+ e+ t E9 I4 r, k
7 |9 T! A$ d: U$ F(2)突出精华
/ ?- {1 r9 g7 P/ l- R5 ~$ b# b" x标题不能超出信息内容的范围,那么在这个范围之内该选取哪些作标题呢?答案就是突出精华,从信息内容中选取对信息需求者最有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制作标题,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么,什么信息对需求者最有价值、最有吸引力呢?
; q, U! \- `3 }) Z4 ^4 {* ~①突出最新鲜的事实。信息中的事实通常不止一件,而最新鲜的事实往往是信息需求者最关心的。 n* d8 M* c' F8 d
②突出最重要的事实。一条信息中的事实有主有次,抓住最主要的事实,也就是介绍最有价值的部分,激起读者了解全貌的欲望。
# f# D9 Z! @# |$ ]2 i0 R③突出最有特点的事实。特点经常是事实本质的最显著的反映,突出特点也就是突出了信息内容的实质。同时,特色也往往是人们较有兴趣的。因此,突出特点也有利于吸引者。+ ~* v8 B: b* f' ^5 E( H$ S! E
标题要做到突出精华,除了掌握信息本身所提供的内容外,还要了解与此相关的政策和事实,把信息放到广阔的背景中衡量,分辨主次,抓住本质,找出新鲜的事实,从而达到既涵概全篇又有所突出的目的。/ P& V$ s; C0 Z: F' d! ?
(3)简洁明快
; _; }9 }7 h- i" m6 `% [标题要充分起到提示全篇的作用,必须采用简洁明快的形式,增强可读性。信息的标题通常是一个包含了主、谓、宾语的完整句子,在这个构架上应尽量少用文字。实践证明,标题越长,阅读越不方便,给人留下的印象也越模糊;反之,标题越简炼,阅读越方便,??
: S! W h1 r) Y1 m7 P+ [: D①适当省略。就是去掉标题中那些可有可无的内容,只保留事实的核心部分或重要结果,省略那些不必要的细节和过程。1 v2 P# B% x t) |8 @7 b
②适当概括。即锤炼字句,采用那些富有概括力的语言表述。直接表达内容的文字不可删减,减则会失去一部分意思的程度。
5 e$ L+ n8 j& Z0 G$ |, t③适当采用简称。在行文中遇到较长的词组,特别是某些组织、活动的名称,可以进行简化压缩。如“计生委”、“创三优”活动等。在简化时要注意规范化和约定俗成的原则,不能随意生造。
; n! }4 d* K$ S" m1 Q/ n6 U' Y% F(4)音节整齐。音节整齐的标题念起来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易于接受,方便记忆。因此,信息写作者在达到上述要求的基础上,还要在音节上下功夫,提高信息文稿的可读性,以便充分发挥信息的效用。
1 e) P: b- F% H, j J( r(二)导语的写作技巧/ W; R4 ~* D4 m% }' s6 b
在目前信息文体的写作中,导语往往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一篇信息的开始一段话往往是千篇一律的套话。有的信息文稿虽然注意拟写导语,但也流于一般,不够精准深刻,或层次不清,这与导语在信息文件中的重要性是极不相称的。因此,研究导语的写作技巧对信息写作者来说就成了一门必修课了。 ) F5 Z* Q ~( ^- \
0 x! z, ~+ t3 s1.导语的种类, Z4 K* O, d# h
(1)叙述型
/ u& ?$ O3 W$ v* w5 k# ?/ O! P* B叙述型导语是信息导语中最常用的一种。它直接将信息内容中最重要和最新鲜的事实告知读者,往往具备事情发展的全部六要素或只缺极少的一部分,因此也被称作摘要式导语。
2 d- B- C3 O2 S(2)提问型$ g& R% j8 |1 ]7 p6 Y
提问型导语就是用提问题的方式,把发生的问题或重要情况,突出尖锐地提出来,以引起读者的关注。它的特点是导语中必有问,或设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由主体作出解答,两种方式都要问中要害,引出主体。其中设问式要回答简略得体,上承问句,下接主体,并留有余地,使读者产生欲知事情究竟如何的念头,继续读正文。提问式导语能给读者造成悬念,有很强的吸引力。
( ]# `; c! z+ Y6 \; G! K1 v( B6 g2 n3 N( k8 N% w# n: r
3)评论型# f; L# [" U( Y2 u
一般地说,信息只反映客观事实,不做评论和结论。但如经过充分地调查研究,多方论证,又是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信息写作者也应如实提供给领导参考。以这一形式写作的导语就是评论型导语。它并不排除对事实的叙述,但更注重叙述中要提出评论或看法。或先叙后议、或夹叙夹议,总之要把作者的评论说清楚。评论型导语有利于突出信息的主题,使作者直接参与对信息事实的评价。在拟写评论型导语时,由于它具备叙事和议论两个部分,容易写得较长,因此要注意文字简炼,切忌把信息写得头重脚轻,导语比例过重。7 p7 M9 Q0 V$ [3 s
(4)概括型1 A5 T, k, Y3 e! ^6 l
概括型导语,既不采取提问的形式,也没有议论的语言,它只是一种特殊的叙述导语。它的特征在于,概括性更强,语言更简炼,因而没有叙述型导语那种具体的事实。在信息写作中,往往是一两句话,提纲挈领地介绍信息、的主要内容,其具体事实要到主体中寻找,因此也具有制造悬念的作用。如“据反映,XX市打击经济犯罪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近日,XXX的事迹在全市引起强烈反响。”这些“问题”“反响”是什么,读者就要到主体中寻找了。概括型的导语多用于内容复杂,有需要多方面阐述的信息。
7 x0 Y- @' M( }5 E9 D2.导语的写作要求
" c) o( n; ?+ k+ ]$ m3 V. K上承标题、下启主体是导语的基本要求。导语的位置也决定它担负着这一任务。
: {4 j4 v3 R @! s5 Y3 k" c(1)紧扣事实的主题
% S9 t0 Z3 h2 Y4 q. k! H信息导语的作用在于反映信息的核心内容和主题思想,详细的叙述事实和全面的铺陈材料并不是导语的任务。任何信息,都有其最重要的内容。信息写作就是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或叙或议,将这一核心内容写成导语,给信息需求者以提示。如果只是罗列材料或只写一些格式化、公式化的套话,信息导语就与主体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失去存在价值了。 8 p( }' u3 L/ J/ o
( \/ t \1 T9 s3 I% m
(2)导语要简明扼要
_: z0 U6 C) k, w1 Z信息导语是对一则信息的核心内容的简要勾勒。它决不仅是对主体或其某一部分的重复,而是整则信息的提炼与概括。写作导语要做到就算不看信息主体,读者也能从中有所收获。即使是只问不答的提问式导语,也要给读者心灵造成撞击,以引起读者对这个问题的重视。而如此重要的任务,都要用尽量简洁的文字来完成,道理很简单——不能把提要式的导语写成了主体或比重过大。因此,信息写作者一方面要深入了解有关情况,熟悉材料,然后下笔;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业务方面的学习,打好语法、修辞的文字基础,提高概括、归纳能力。避免冗长繁杂、模糊不清、平淡无味这些导语写作的大忌。
6 `; ?6 Q2 n; A5 }) p(三)信息背景材料的运用技巧. N3 b- z. H; h9 {
恰当地运用背景材料,对信息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深化,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熟练地掌握它的运用技巧也会对信息的写作有很大帮助。5 Y# R' _! R2 w: t* U/ {" a& j
1.背景材料的种类
1 |( v8 c& q% P Z0 {, ^, @* m背景材料的分类也有不同的标准。如,按时间来分,可以分为历史背景、现实背景;按材料内容来分,可分为人文背景、地理背景等。在这里,我们以它的功能为划分标准将背景材料分为以下三种。9 t; B4 G0 L2 v% ^/ w! ^0 E$ I! P
(1)对比性材料8 \; ]7 n! g% M7 ]- _4 f
对比性材料是通过对事物不同侧面的比较,来突出信息主题的材料。往往采取多种对比形式,或从时间上进行纵向对比;或从空间上用彼地和此地对比;或以正确的和错误的对比;或以计划和实际对比。通常一段背景材料可以兼有两种或多种对比形式。通过对比,可以使信息的观点更鲜明、生动。
0 V8 t9 v' }: |/ \ [(2)说明性材料7 |) E! _! p2 M, d! e
说明性材料是介绍与信息内容有关的政治背景、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等与事物发展形成有关的原因、条件和环境的。它的作用在于帮助读者理解信息来源和突出信息的事实意义。/ D N& n/ z) G- `
(3)注释性材料
L/ y- x% r( P它是在信息中,对有关专业知识或不常用知识进行注释性的材料,包括产品性能,专业术语,不常用的缩语等等。对它们进行注释是读者全面、清楚地把握信息内容的重要工具。
- ~& h6 z+ R1 q2.运用背景材料的要求
0 C( |+ y# |: c% O6 T(1)围绕主题运用背景材料9 Y# |% Y! x, y0 u' n4 r: j6 T
信息写作中,任何材料都是围绕表达主题这一中心而安排的,不能紧扣主题的材料就是信息中该删除的废话。背景材料也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背景材料表面上看来似乎与主题关系不大,但它却是起着说明和揭示主题的作用,与主题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信息写作者必须以这一标准来安排背景材料,如果被表面现象蒙蔽,将无关主题的材料也作为信息背景,就失去了运用背景材料的价值。. J2 n9 O) _3 z/ z
(2)灵活穿插背景材料- Q7 y) C8 K8 g7 G, @. ^
背景材料与标题、导语不同,它没有固定的位置,可以放在信息的任何部分,既可以单独成段,也可以融合于其中。这就是求信息写作者全面考虑文章的行文结构和事物的逻辑关系,将背景材料放在恰当位置,既发挥其重要作用,又与主体内容浑然一体,不露斧凿痕迹。
" z. \! b+ B* ~. l% Q2 i9 N(3)背景材料用语要简洁明了
# N* q2 o3 H% Y3 |+ D( E背景材料毕竟不同于信息的主要、内容,它对信息只起衬托解释的作用。如果不认清这一点,把与信息沾得上边的背景全部纳入文章中,势必会喧宾夺主,废话连篇,淹没了信息内容。因此,要注意针对具体情况适量运用背景材料,如果需要说清楚的,就不惜笔墨,一一阐明;如果是不需要解释的,就可以少用甚至不用背景材料。
! X0 a7 c% L$ l" |8 W0 e# I同时,在需要运用背景材料时,用语也要以简洁明了为标准。“不惜笔墨”是在“说清楚问题”的前提下对背景材料的要求;而简明扼要是指在说明问题的基础上,应该尽量节省文字,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矛盾的。' m0 | L8 D+ C# i
(四)信息稿件的修改
$ r$ C$ O* i, G1 U& n! K信息的写作技巧不光包括编写信息的技巧,还应包括如何修改信息稿件。信息稿件的修改也是信息综合处理的一部分,是信息筛选的继续。选定的信息稿件,其内容已基本符合要求,但它的文章结构、修辞不一定也符合要求,用这样的信息报送给领导,其利用价值必然不高。这就需要信息工作者增删或改写,使它既保持有用的内容,又增加可读性,真正成为可被利用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稿件的修改也是信息的再创造的过程。
& `4 Q" E1 W7 K5 D8 o8 g! P1.稿件中常见的问题
: N1 o$ E0 a1 [3 c1 v(1)事实基本正确,但表达不清,逻辑混乱,需要在结构上动大手术;
# }0 d5 ^) f# E2 j+ u( X( o6 s(2)引用事实模糊不清,数字不确切,需要重新核对;$ Y( O$ a% f, l. K9 k% G
(3)反映问题较深刻,但内容不完整,需要进一步调查、补充;
; ~5 ^4 V- Z/ A4 ?+ Y/ P: c(4)内容较好,辞章结构也通顺,但篇幅过长,需要压缩;) s+ }7 v6 r8 ^6 [! h7 k' {9 G
(5)有的稿件整体上看有用性较低,但其中一部分有价值,需要摘录;: v6 _. E. K! M6 x6 H0 _+ X
(6)修辞、文字功夫较差,需要进一步加工、锤炼。& ^9 o# X) J9 e' W+ A1 F) V
修改的目的就在于使难于发挥其价值的信息重放光彩,文章更上一层楼,这就要求修改者具有较高的洞察力和深入实际的经验,才能完成修改任务,取得成功。
( f8 h& `- w) J, R2.修改的程序
5 ~) d, T% E% z修改一篇具体的信息稿件,一般要经过看、改、查三个步骤。: a' u* \+ k; A9 x$ L X
(1)看,即通读。这是修改稿件的第一道工序。它的目的在于认识原稿。在这一过程中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了解原稿的内容、结构、语言等各方面的情况,对原稿形成初步认识;二是发现原稿中存在各种问题,为动手修改做好准备。这一步是修改文稿的基础,多花一点时间通读原文,考虑成熟再下笔修改,会使修改工作更加顺利。切忌匆忙动手,边看边改,不能兼顾上下文,结果来回返工,事倍而功半。
. h- q( j I% o. U* v: B! M% u# y* Q! \' G! `# y3 T5 Q7 m
(2)改,即正式修改。就是针对通读时发现的问题实施初步设想的修改方案。在这一过程中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对原稿的内容、文字结构、标题进行修改;二是对原稿中不准确的内容核实后进行更正;三是对原稿中残缺的内容经调查了解之后予以补充。在修改中要遵守先改大处、后改局部的步骤。首先撷取内容,删削多余;其次调整结构,安排段落;然后修改细处,润饰文字;最后再通观全文,修定标题。: I r J2 h) Z& Y" ^6 e& ?% ?
(3)查,即查读。稿件修改完毕,应从头至尾再审核一遍或多遍。一是检查改稿是否符合原意;二是看看是否有不恰当的地方,如有发现,立即再修改。, l+ g" N3 e6 I' o( A( P
3.修改的方法& s, p' h& m8 {0 `5 R9 ~$ u
(1)主题思想的修改方法+ B1 P& E5 _3 [6 Y: a, n
信息工作是为领导决策服务的,信息稿件需要有政治上的正确性和事实材料的真实性。因此,消除信息在思想政治上的差错,修正事实,是修改信息件的一个重要方面。
: `1 e, t5 p' Z* J( [: a* ^: M①以政策为准绳。这是信息稿件修改中的首要一点。搞信息工作的同志必须注意经常学习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本地区具体化的各项政策法规,以防止违反现行政策或混淆政策界限。: `4 P/ R9 M. j _7 f
②防止片面性5 p# L% P0 t/ `! A
修改信息稿件还要注意内容的全面性。如果信息内容带有片面性,事物的本来面目就会被歪曲,就会影响领导决策的科学性,甚至给工作带来损失。在对信息稿件进行这方面修改时,应特别注意防止以下几种形式的片面性。
3 E1 v5 y- L9 G——强调一点,不及其余。为了强调矛盾的一方,就忽视了矛盾的另一方。如片面强调物质利益,忽视思想教育;片面强调民主,忽视集中;片面强调成绩,忽视问题;片面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实践出真知等等。
! l: B8 S8 @4 j) L! p; t8 n——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这是一种常见的片面性的表现,把个别情况夸大成普遍存在,或把处在萌芽状态的事物说成已经成熟的东西,并过早做出结论。甚至用个别点上的情况完全代替一般情况,把小说成大,把一说成十,这不仅不利于领导参考决策,还违反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这个问题上即使是代表发展趋势的新事物,也不能这样来概括。因为尽管涓涓细流汇成大海,但它毕竟不等于就是大海了。2 V! G, K" f) c' p
——忽略事物的个性。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时间、空间内,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离开了这些限制,就无法正确认识事物。有的稿件在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成绩、经验或问题时不讲清它们的条件,或只讲怎样做,不讲为什么这样做。一个地区的经验即使再好,也是一定条件下的产物。很多事物本身就是比较复杂的,有的时候局部看起来是可行的,也是有好处的,但从全局来看却是不可取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只有讲清了事物存在的条件,信息才有价值。因此在介绍、推广某项经验时,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不要那种“一切地方都要……”之类的提法。
' Y- q/ L! G$ v——只报喜不报忧,或只报忧不报喜。有些稿件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根据某些特定的需要来报喜或报忧。比如向上级汇报工作,为了引起领导的重视和好感,就只报喜不报忧;但到了需要上级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时,则又只报忧不报喜。总之,在修改稿件时,要特别注意发现和克服这种片面性。: S e% S1 M/ G8 q6 L Q4 n
0 s$ i! ]% W1 Q(2)辞章结构的修改方法
' v2 @; q3 w+ ^信息文稿的修改,同报刊文章的修改不尽相同。它往往受到时间的限制,不能做到对每篇稿件的文字都字斟句酌,精益求精。但这并不是说信息稿件就应该粗糙一些,相反,信息文稿结构的调整和辞章的修饰也是修改稿件时很重要的一环。在这一环节的修改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压缩和改写。
0 K6 W/ @7 u6 g- S; S$ y! I( \①压缩# F" [9 ]2 {) a
信息的服务职能决定了它篇幅短小的特点,因此,将篇幅较长的稿件加以删削和精简就是修改信息稿件的重要任务了。通常压缩的对象主要有议论过多、引文太长、枝蔓横生、前后重复、用语罗唆等等。压缩掉这类多余的东西,才能使文章精炼简洁,效用更高。压缩稿件主要应掌握以下几种方法: + F( |% p) W% L5 \$ D2 \* M
: y3 f& g6 M- M9 h) c第一、紧扣主题。文章应有明确的主题,材料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来舍取。信息文稿针对性很强,更需要把握主题。应该对主题分散或主次不分的稿件加以适当修改。" y" s9 W4 B/ I+ X3 G' ?8 H& M
主题分散,即把主题以外的东西作为信息内容,冲淡了要说的主要问题,而且使文章变得臃肿。修改时应本着一文一事的原则,将主题以外的内容删去。
' J; }* I9 s& L9 z$ y: Z主次不分,即主要问题没讲清楚,而并非一定要交代的内容却写得详细,使文章的主题被淹没。修改这类稿件,要删掉与主题关系不大的次要部分,突出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主要部分。如果主要部分交待不清,就需要进一步调查补充。 6 I( B* M$ l; C9 |
1 o! Q! b5 V/ i. k: M/ q8 j
第二、摘取精华。就是保留信息稿件中的精华部分,而舍弃其余部分。所谓精华部分,就是指含有较大信息价值的信息内容,它可以是稿件中的一段,也可以是全文或段落的梗概。与此相应的摘取方法也就有局部摘取和概要摘取两种。
+ S/ m5 t3 [ V4 l2 W9 L局部摘取,是修改有些整体看来价值不大,但其某一部分却很有价值的信息时采用的方法。它将高价值部分抽取出来,单独成篇,而将其余的部分全部删去。在众多的信息内容中,发现和摘录其中的精华,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 E. F* }% c8 h6 ~/ i: V
* k- g# ?; [8 \9 s+ b, f# o概要摘取,是修改那些反映的问题很有意义,但篇幅过长的信息稿件时采用的方法。它既可以概括全文,略其详情,也可以取其骨架舍其筋骨。前者是总结信息稿件的全文的概要,浓缩成类似新闻导语的短文;后者是将信息内容中每一要点压缩成一两句话,既保留原意,又精简了文字。
# H5 A8 M) v- R: c第三、精选事例。一篇稿件为了说明其观点,往往要运用一些事例、材料,为了压缩篇幅,对文章中的事例和材料必须进行筛选,能用一个事例说明问题的,决不用两个。要做到精选必须舍得割爱。因为稿件中举的事例一般都能说明相关观点,似乎并不多余。但信息稿件的写作又要求事例不但要精炼,还要尽可能的少。这就要求修改稿件时或者只选取一两个最典型的事例,或者将若干有其同点的事例概括起来,以达到压缩的目的。 % ^9 ?& L& u! a) v! I5 D5 u
+ }: N; ]6 F+ s0 Y; X0 u
第四、删节文字。在信息稿件中,时常出现因为文字水平不高,或没有精心锤炼文字、语义含混或语句冗杂、罗唆。因此修改稿件时也应把这一部分进行适当精炼压缩。, t, K# F& m @, I. v6 t9 ^
首先是删去词义重复的字,使之达到清晰表述即可。如“1995年一年的产量”、“目前的现状”、“目的是为了”、“全部都”、“而且还”等等。在这些词组中,有着重号的文字都可以省去(当然也可以删去另一半,只要词义通顺即可)。% Q. V1 F! F& a( P4 p
其次是删去罗唆的字句,精炼文字。比如,“XX店经营的商品品种有100多个”,用字既繁复,读起来又拗口,如果改成“XX店经营商品百余种”,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有的时候,仅仅删字不能达到消除繁冗的目的,那就将意思重复、交代过详的句子删去。( g9 H i o5 X+ a# b2 K( u
最后要删去套话、废话和一切与信息事实无关的话。比如,有的宣传经验的信息开头总是写上:“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XX党委的正确指导下”……,这样的话,说了等于没说,对信息内容的阐述没有任何裨益,应该一律删除。
5 L3 S% s! @, j4 s2 R1 }6 W②改写
4 F4 W' g7 `% n: d9 l+ Y" e+ u有的信息文稿反映的事实很有价值,但写得不好,只适于综合或分篇报送,这就需要对原稿进行改写。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