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进一步”力促经济回升健康可持续 % q4 {$ i4 Q3 x$ t- {$ ~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作出“我国经济运行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的判断同时,对下一阶段经济工作作了七个“进一步”的部署:必须进一步调整结构,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推动城乡统筹和地区协调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改善民生。权威人士称,此举旨在坚持已有的总量扩张政策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结构调整、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内在动力,力促经济回升健康可持续。专家解读“七个进一步”时,热点关注的提法包括:大力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保持投资稳定增长;重视引导和扩大民间投资,破除垄断和限制;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为未来经济的发展与突破寻求科技支撑;节能减排;城乡统筹和地区协调发展,为工业化提供更多的市场需求,使经济发展形成更多的“增长极”;通过改革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改善民生扩大消费等。
- w1 q; R. S* ?. O % J, k9 b( b7 _, d7 w& G
■《2009-2011年廉租住房保障规划》出台
: u, E' o! @. p* Z. g4 e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出台《2009-2011年廉租住房保障规划》,总体目标是从2009年起到2011年,争取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747万户现有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其中2009年度新增廉租住房房源177万套,新增发放租赁补贴83万户。《规划》提出,新建廉租住房采用统一集中建设和在经济适用住房、普通商品住房、棚户区改造项目中配建两种方式,以配建方式为主。廉租住房保障对象是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具体条件由市、县政府确定。中部地区廉租住房建设中央补助标准为300元/平方米;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要全部用于廉租住房建设,保证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廉租住房保障的比例不低于10%。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廉租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项目,商业银行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廉租住房项目要合理布局,尽可能安排在交通便利、公共设施较为齐全的区域,同步做好小区内外市政配套设施建设等。
/ H. H9 l w h* l1 C( j■江西融资40亿元收储回购闲置土地 % U) f9 c3 t; W, E. K2 j; H* q `- y
江西省出台专门方案,计划今年融资40亿元,转借给各设区市用于闲置土地收储回购及整理开发,包括优先用于江西省属国有企业改制土地收储和铁路建设土地收储。此举意在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省政府将以江西省行政事业资产集团有限公司为融资平台,将全省设区市政府闲置土地收储回购及整理开发项目整体打包,统一筹措资金,统一转借给各设区市,用于收储回购及整理开发低成本、低价格的闲置土地。
# o$ u( C2 K- Y5 @+ ]
7 Z( e* [% m' [0 N: ^■江西投入千万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
2 M# j; Q. ~$ G# f2 O& Q据省财政厅消息,在“万村千乡”工程实施的基础上,今年江西省安排1000万元财政引导资金促进新型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立。该项资金将用于全省供销社系统发展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中的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流通设施、经营网点、信息网络的建设、改造和升级,着重支持和引导商品配送中心、批发交易市场、乡村超市的建设、改造和升级项目。项目承办单位必须具备相应具体的条件才能获财政资金支持:供销社社有资本全资或控股的农资、农副产品等流通企业;规章制度健全,管理运营规范,无不良信用记录;财务状况良好,注册资本不低于100万元,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5%;年度销售额达规定规模以上。地处粮食、棉花或其他大宗农产品的主产区或交通枢纽或商品流向辐射力强,能够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单位将优先获得财政资金支持。
6 e- s. Q' a" ^8 N% R1 o/ s% Y( z" M
# }. T7 h: h2 q5 ^; e A- `5 v■上海“居住证转户籍”政策概略
i1 ]! U% J! V( R' C _上海市政府17日公布《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实施细则》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的人才类居住证持有人,可按“先入围再轮候”规则申办上海常住户口。申办条件主要包括稳定居住就业、参加社保、依法纳税、能力水平、诚信记录等方面。无论“白领”“蓝领”,只要缴纳上海城镇社会保险累计满7年,都可申请进入“排队系统”依次办理落户。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政府奖励的专业人才;在上海远郊地区的教育、卫生等岗位连续工作满5年的,持证及参保年限可缩短至5年;创业人才在本市投资创办的企业,按个人的直接投资或者按个人的投资份额计算,最近连续3年年均纳税100万元及以上,或者最近连续3年每年聘用上海员工100人及以上的创业人才,可不受职称、职业资格限制。上述规定体现出“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海纳百川聚人才”的人才发展导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