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然 发表于 昨天 22:40

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经验材料

2025年以来,XX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基层党建“提质增效年”目标,把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作为夯实执政根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紧扣“摸排精准、施策务实、长效巩固”三个关键环节,以“钉钉子”精神推动软弱涣散党组织“脱胎换骨”。全县12个被列入整顿对象的村(社区)党组织,经过6个月集中攻坚,全部实现“后进变先进、难点变亮点”的转化目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显著增强,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现将有关经验总结如下:
一、精准把脉“开方子”,破解“病因不明”难题
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前提是找准“病灶”、开对“药方”。我老秘网县坚持“不捂盖子、不走过场”,通过“拉网式排查+立体化研判”,把问题查深查透、把症结析准析透。
一是“三级联审”摸实情。建立“村(社区)自查、乡镇初审、县级复审”三级排查机制,由县委组织部牵头,联合纪委监委、政法、民政、农业农村等8个部门组成专项调研组,深入21个乡镇(街道)开展“下沉式”调研。调研组采取“听、查、访、评”四步工作法:“听”即召开党员群众座谈会,听取“两委”班子、党员代表、村民小组长对班子运行的真实评价;“查”即查阅近年党建台账、民主评议、项目资金使用等资料,核对是否存在违规违纪问题;“访”即随机入户走访,重点与脱贫户、监测户、信访户等特殊群体谈心谈话,收集对党组织的意见建议;“评”即组织党员群众对党组织凝聚力、服务群众能力等6项指标进行量化评分。通过“三级联审”,共排查出组织生活不规范、服务群众能力弱、矛盾问题突出等3类12个具体问题,确定软弱涣散党组织12个,其中村党组织10个、社区党组织2个,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问题准”。
二是“四必访五必查”挖根源。针对部分村“问题藏得深、矛盾捂得严”的特点,创新开展“四必访五必查”工作法:“四必访”即访离任村干部、访老党员、访致富能手、访困难群众,通过“关键少数”和“普通多数”的双向视角,全面掌握班子运行真实状态;“五必查”即查班子配备是否健全、查制度执行是否严格、查集体经济是否薄弱、查矛盾纠纷是否化解、查群众满意度是否达标。如XX镇XX村,在前期自查中被列为“一般村”,但通过“四必访”发现,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长期不合,导致“三重一大”事项议而不决,群众反映的3件民生实事拖延半年未解决;“五必查”进一步核实,该村近3年集体经营性收入不足5万元,且存在1起土地流转合同纠纷未化解。这些隐藏问题被“深挖”出来后,县委组织部立即将其列入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名单,为精准施策奠定了基础。
三是“解剖麻雀”定类型。在全面排查基础上,组织县委党建办、党校专家对12个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集体会诊”,按照“班子软、队伍散、经济弱、矛盾多”四大类型分类建档,逐一制定“一支部一策”整顿方案。例如,对“班子软弱型”党组织(如XX乡XX村),重点强化“头雁”引领;对“队伍松散型”党组织(如XX镇XX社区),重点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对“经济薄弱型”党组织(如XX镇XX村),重点推动产业发展;对“矛盾突出型”党组织(如XX街道XX村),重点化解信访积案。这种“量体裁衣”的分类施策,避免了“一刀切”“一锅煮”,让整顿工作更具针对性。
二、靶向发力“治根子”,破解“整改不实”难题
整顿工作的关键在“改”,核心在“效”。我老秘网县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聚焦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三张清单”,以“硬核”举措推动问题清仓见底。
一是“书记领办”强责任。建立“县级领导包联、乡镇党委书记主抓、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落实”的三级责任体系,12名县级领导带头包联软弱涣散党组织,每月至少1次到村调研指导;21个乡镇(街道)党委书记每人联系1个整顿对象,全程跟踪整改进度;12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签订《整顿承诺书》,将整改任务细化为具体事项、明确完成时限。如XX镇XX村因党支部书记能力不足被纳入整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直接包联,指导乡镇党委调整村“两委”班子,选拔35岁、大专学历的返乡创业青年担任党支部书记。新班子上任后,第一时间召开党员群众大会,公开承诺“3个月解决灌溉水渠堵塞、6个月建成文化广场”等8件民生实事,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信任。
二是“多元联动”聚合力。针对部分软弱涣散党组织“单打独斗”问题,整合纪检、政法、农业、民政等部门资源,组建“1+N”帮扶团队(1名县级领导+1个县直部门+1名第一书记+N名党员干部)。例如,针对XX村因集体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引发的矛盾,县司法局派出法律顾问团队,帮助梳理合同条款、协调双方诉求,仅用2个月就化解了持续5年的纠纷;县农业农村局将其纳入“一村一品”产业扶持项目,投入50万元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当年村集体增收12万元。同时,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12支“党员攻坚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230余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80余件,群众满意度从整顿前的58%提升至92%。
三是“动态督导”保质量。建立“周调度、月督查、季考评”机制,通过实地查看、走访群众、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整顿工作进行全程跟踪。县委组织部每月召开整顿工作推进会,通报进度、分析问题、推广经验;县纪委监委、县委督查室联合开展“回头看”3轮,对3个进度滞后的乡镇“发点球”督办,约谈乡镇分管领导2人。同时,引入群众评价机制,每季度组织党员群众对整顿效果进行“满意度测评”,将测评结果与干部考核、评优评先挂钩。如XX社区因“服务群众不主动”被列入整顿,社区党支部建立“党员责任区”“一站式服务窗口”,推行“群众点单、党员接单”服务模式,3个月内办理社保缴费、医保报销等便民服务事项120余件,群众测评满意度达95%,成为全县“后进变先进”的典型。
三、建章立制“固根子”,破解“反弹回潮”难题
整顿不是终点,而是基层党建提质增效的新起点。我老秘网县坚持“整顿一个、巩固一个、提升一个”,通过完善制度、强化监督、激发活力,推动软弱涣散党组织从“一时整”向“长久治”转变。
一是“制度管权”防反弹。针对软弱涣散党组织暴露出的制度执行不严问题,重点完善“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党内制度,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党支部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例如,XX村在整顿前曾出现“两委”干部私分集体资产问题,整顿中重新修订《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资产登记、使用、处置流程,建立“村级监察联络站”,由3名老党员担任监察员,全程监督村级事务,近半年来未发生一起违规问题。
二是“头雁领航”强队伍。把整顿工作与村(社区)“两委”换届“回头看”结合起来,对12个软弱涣散党组织书记进行“政治体检”,调整不胜任、不称职书记5名,选拔3名大学生村官、4名返乡创业人员进入“两委”班子。同时,实施“头雁提升工程”,组织软弱涣散党组织书记参加县级专题培训、到先进村跟班学习,累计培训28人次。如XX镇XX村新任党支部书记参加全县“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后,借鉴邻镇“合作社+农户”模式,牵头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80户村民增收,村集体年收入突破2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三是“产业赋能”促发展。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将整顿工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针对12个软弱涣散党组织中7个村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县委组织部联合农业农村局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飞地经济”等模式,推动每个软弱涣散村至少发展1个特色产业。例如,XX乡XX村依托山林资源优势,发展高山云雾茶种植,村党支部牵头注册“XX云茶”品牌,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2025年村集体增收15万元,带动50户村民就业;XX镇XX社区利用地处城郊的优势,建设“社区工坊”,引进手工编织、服装加工等项目,解决30余名留守妇女就业问题,社区集体年收入增长2倍。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强了党组织的服务能力,更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跟党走、能致富”的实惠。

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是检验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试金石”,更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通过今年的集中整顿,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把群众的“表情包”作为工作的“风向标”,才能让整顿工作更有温度、更有实效;只有把整顿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才能让基层党组织“强起来”“活起来”,真正成为引领发展的“主心骨”。
下一步,XX县将以此次整顿为新起点,持续巩固拓展整顿成果,建立健全“定期排查、动态管理、长效提升”的工作机制,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现代化新XX提供更坚实的组织保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经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