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然 发表于 昨天 22:24

财政局长在局机关干部座谈会上的发言

同志们:今天,我们利用周末时间坐在一起开这个座谈会,没有准备冗长的材料,也没有设定严格的发言提纲,就是想让大家松松弦、说真话,聊聊上半年的酸甜苦辣,碰碰下半年的思路火花。窗外蝉鸣正盛,楼下的梧桐叶绿得发亮,可我知道,大家桌上的文件堆得比树还高——刚才路过各科室,看到社保科的小王还在核对老旧小区改造的补贴台账,预算科的老张电脑屏幕上还亮着专项债项目的资金分配表,办公室的小李抱着一摞基层调研记录往档案柜里归……这些场景,让我想起年初上班第一天,大家在会议室墙上贴的那句话:“财政人脚下有泥土,心中有星光。”一、回望来时路:在破局攻坚中淬炼“财政底色”算起来,2025年的进度条已经走过三分之二。这半年,对我们来说是极不平凡的半年。记得春节刚过,市财政局就收到了省厅发来的“提醒函”——受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和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叠加影响,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增速较年初目标低1.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教育“双减”课后服务全覆盖、基层医疗机构设备升级、农村养老服务中心三年行动计划等8大类民生项目集中进入资金拨付高峰期,“保基本民生”的压力比往年大了三成。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同志们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我翻了翻上半年的工作日志:1—6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7.6亿元,虽然增速放缓,但我们通过盘活存量资产、挖潜非税收入,硬是多争取了3.2亿元的可用财力;民生支出占比始终保持在78%以上,其中老旧小区改造投入1.8亿元,惠及居民2.3万户,比去年同期多了4000户;更让我欣慰的是,在专项债项目谋划上,我们打破了“等上级给项目”的惯性思维,由预算科牵头、各业务科室联动,组建了“项目谋划专班”,仅用3个月就储备了12个符合国家投向的优质项目,其中“智慧农业产业园配套基础设施”项目一次性通过财政部评审,争取到专项债额度2.5亿元——这是近三年来我们单笔最大的专项债项目。这些数字背后,是大家的辛苦付出。我记得3月份专项债申报最紧张的时候,经建科的陈科长带着科室同志连续两周住在办公室,为了核实一个冷链物流项目的投资强度,专门跑到临港开发区蹲点三天,跟着企业会计核**、对合同;社保科的李姐为了精准测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提标后的财政补贴缺口,把全市12个县区的参保数据翻了个遍,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字,最后提出“分档补贴+动态调整”的方案,既保障了困难群体权益,又避免了财政资金“撒胡椒面”;还有办公室的同志,为了配合巡视整改,连续加班半个月整理台账,有位老同志腰椎不好,疼得直不起身,就趴在桌上继续核对资料……这些细节,我都记在本子上。财政工作从来不是“坐在办公室算数字”,而是要把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把每一份责任都扛在“肩头上”。二、立足当下事:在躬身笃行中厚植“为民情怀”上周三,我跟着教科文科的同志去市第三中学调研“双减”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情况。在操场边,一位接孩子放学的老教师拉着我的手说:“现在课后服务内容丰富了,书法、编程、篮球课都有,孩子们愿意留,我们当家长的也放心。就是听说财政给每节课补贴80块钱,这钱能真正用到老师身上不?”当时我开玩笑说:“您放心,我们的账比自家记账还细。”可回头想想,群众的“放心”二字,分量有多重?财政工作的“根”在民生,“魂”在民心。这半年,我们围绕“民生小事”做了不少探索:比如在农村养老方面,针对部分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建得起、用不好”的问题,我们联合民政部门修订了《农村养老服务中心运营补助办法》,把“服务人次”“老人满意度”纳入考核指标,直接和补助资金挂钩,现在已有5个乡镇的养老中心开展了“时间银行”“邻里助餐”等特色服务;在教育领域,除了保障课后服务经费,我们还推动建立了“困难学生动态监测数据库”,通过大数据比对自动识别低保家庭、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今年上半年累计发放各类助学金1.2亿元,实现了“应助尽助”;在医疗方面,针对基层卫生院“设备先进、人才短缺”的矛盾,我们调整了专项资金使用方向,把原来用于购买设备的20%资金转用于医护人员培训,今年上半年基层卫生机构诊疗量同比上升了15%。这些改变,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财政资金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温暖的牵挂”。前几天,我在办公室看到一份基层调研报告,是预算科的小刘写的,他蹲点一周走访了10个社区,记录了37户困难家庭的具体需求,最后提出“将临时救助备用金标准从2万元提高到3万元”的建议。我批给分管领导后,第二天就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现在这个建议已经进入政策修订程序。小刘跟我说:“以前觉得写材料就是敲键盘,现在才明白,每个数据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期盼。”同志们,这就是财政人的“初心”——我们笔下的每一笔支出,都要能听见群众的“心跳声”;我们手中的每一份文件,都要能回应百姓的“心头事”。三、看向未来时:在守正创新中锻造“硬核本领”最近,我常和年轻干部聊天,发现大家有个共同感受:现在的财政工作越来越“难”了。难在哪儿?难在政策更新快——从中央到地方,新出台的财经法规、管理制度层出不穷,稍不注意就会“踩线”;难在任务要求高——不仅要“花钱办事”,还要“花钱问效”,预算绩效管理的“篱笆”越扎越紧;难在矛盾交织多——既要“保运转”,又要“促发展”,还要“防风险”,有时候真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但我始终相信,“难”是挑战,更是机遇。这半年,我们已经在探索一些破题之法:比如,为了让政策学习更“接地气”,我们创办了“财政讲堂”,每月邀请业务骨干、专家学者上台讲课,上个月请来了省厅的绩效管理专家,用我们身边的案例讲解“事前绩效评估”操作流程,大家普遍反映“比看文件管用”;为了让干部在实践中成长,我们推行了“重点项目跟学制”,每个专项债项目、重大民生工程都安排年轻干部全程参与,从前期调研、方案制定到资金拨付、绩效评价,全程“跟学跟练”,今年上半年已有6名年轻干部通过这种方式成长为科室骨干;为了让风险防控更“精准”,我们建立了“财政运行监测预警平台”,把政府债务、基层“三保”、库款保障等12类风险指标纳入系统,一旦出现异常数据,系统会自动预警,上半年已经成功预警了3起乡镇库款紧张问题,提前协调资金予以解决。这些探索让我明白:财政工作要“守正”,更要“创新”;干部能力要“过硬”,更要“过硬得有方向”。接下来,我们还要在三个方面下更大功夫:一是“学”的功夫,把政策学习作为“必修课”,不仅要学财经法规,还要学产业政策、民生政策,努力成为“多面手”;二是“钻”的功夫,针对当前专项债项目谋划、数字财政建设等重点领域,成立“攻关小组”,集中力量破解难题;三是“练”的功夫,多给年轻干部压担子、搭台子,让他们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四、凝聚同心圆:在和衷共济中涵养“家国情怀”最后,我想和大家聊聊“家”的话题。财政局的这个“家”,不大,但很温暖。我记得那年冬天疫情最吃紧的时候,办公室的老周主动承担起全局的物资采购任务,每天早上6点就去超市排队买口罩、消毒液;预算科的小吴发烧39度,还坚持在家修改年度预算报告,最后晕倒在电脑前,被同事紧急送医;还有退休的老局长,每次局里开会都来“凑热闹”,带着老花镜帮我们核对数据……这些点点滴滴,构成了我们财政人特有的“家文化”。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财政局的“家”,连接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家”。这半年,我收到过很多群众的来信,有位老大娘在信里写道:“我儿子是低保户,今年生病住院花了5万多,多亏了财政补贴,自己只掏了8000块,感谢党和政府,感谢财政局的同志!”还有位企业家打电话说:“我们企业申请的技术改造补贴很快就到账了,这笔钱解了燃眉之急,财政局的效率真高!”这些来自群众的认可,比任何表彰都珍贵。同志们,财政工作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坚守;财政事业从来不是“一时的精彩”,而是一世的传承。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提三点希望:一要“心往一处想”,把个人的成长融入财政事业的发展,把岗位的责任当成家庭的使命;二要“劲往一处使”,遇到困难不推诿、遇到矛盾不回避,心往一处聚、力往一处用;三要“情往一处系”,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把组织的信任扛在肩上,做一名有温度、有担当、有情怀的财政人。窗外的阳光已经偏西,座谈会的时光总是短暂。最后,我想用一句话和大家共勉:“财政人,既是数字的守护者,更是民生的传递者;既要算清‘经济账’,更要算好‘民心账’。”希望大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昂扬的斗志,共同书写2025年财政工作的新篇章!谢谢大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财政局长在局机关干部座谈会上的发言